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灾害信息工程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3-03-14


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依据《防灾科技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深化教学改革、需求导向、分类培养、提高质量的要求,拟在灾害信息工程系设置“IT卓越工程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统一基础、引进资源、定向培养、打造团队、保障就业改革理念,结合学院依托北京的区位优势,充分考虑学校与系部的现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通过集中学习、灵活管理、项目驱动、定量保障等先进教学思想,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就业质量高、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质量IT 工程师,实践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和思路,逐步探索一条有一定特色的信息类学科人才培养之路。

二、目标与定位

教改的目标有两个:显著的提升现有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打造多个方向明确、实践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续航能力强的优秀教学团队。目前灾害信息工程系有三个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加上考虑未来申请信息安全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总体来说都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一致,培养方向有区别。改革的思路就是在保持专业学科基础平台不变的情况下,强化专业方向教育、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以有利于开展灵活多变、更加贴近就业需求的就业教育。

三、培养模式

(一)培养规模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暂时不做调整,在大三的第二个学期结束以后,打破专业界限,进行分流培养。分流规模初步计划为50%。分流后,每个专业保留一个班的传统教育班,其余学生通过自愿加选拔的方式进入五个方向的”IT卓越工程师

(二)培养方向

在充分讨论和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本次改革初步计划针对2010级学生推出5个方向的就业班:网络工程与信息安全班、.net软件工程师班、iphone软件工程师班、Java+andriod软件工程师班和GIS开发工程师班。每个班的规模暂定20—30人。

(三)教学团队

按照5个就业方向,成立5个教学团队,负责该方向的教学事务。教学团队的组建采用指定加自愿的原则,每个教学团队至少由三名教师组成,实行团队负责人制,团队负责人是该班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该就业班的学生选拔、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培养方案制定、与用人单位接洽、就业协议签署等相关教学事务。

(四)联合培养

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引进不同的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根据调研,品牌教育机构的教师都一般都有5—10年的项目实践经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式更适应学生特点;经过多年的集中式教学的经验积累,品牌教育机构掌握一套非常有效的在高强度、长周期的培养过程中营造相互竞争、相互追赶的学习氛围的方法;通过多年的品牌打造与用人单位建立良性的信任和互动关系,积累大量用人单位资源,成为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就业平台。各教学团队结合自己团队的实际情况与引进的教学资源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联合培养学生。通过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嵌入、互动,学习、吸收,掌握与市场接轨的就业知识体系与先进的教学过程控制体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机构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逐步积累教师的项目实践经验,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五)具体措施

1、构建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

信息学科技术更新速度快,技术复杂度越来越高,知识容量越来越大,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学分要求、总课时限制、专业课程比例等等诸多限制。基本上一个专业能够分配给就业直接相关的专业课程不超过300课时。目前的培养体系面对越来越长的课程链,越来越大的知识容量,基本无能为力。就业班能够比较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估算,7个月的学习周期内,可以实现大约700-1200个左右的理论实践教学和至少3个以上的真实企业项目。根据各个方向不同,可以覆盖大约10—15门左右的技术课程的教学,这些课程都是和就业方向直接相关,能够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弥补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

2、采用模块-案例-项目-进化教学法

各教学团队结合自己的方向特点将真实的企业项目引入到教学中,将项目层层分解,采用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进化教学法等更适合IT技术学习教学方法,由浅入深、进行逐层讲解,让每一个学生可以在这之中体验技术的发展历程,清楚的认识到每种技术的优缺点,达到在模块中学习知识、案例中练习技巧、项目中锻炼技能,总结中升华理论的教学目标。

3、引入完备的测评体系

通过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将标准化的知识点测试题、针对性强的企业面试题、企业项目疑难问题引入培养过程。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编排测试,学生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同时也可以检验对知识点掌握情况。测试结果的统计数据会实时的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进度,对特定学生基于特定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4、建立学习资源共享库

各教学团队针对性的建立自己的资源库,将互联网上海量的文档、案例、参考代码等资料归纳整理,共享给学生。

5、记录学习过程

要求学生每天使用实名认证博客等新媒体记录学习笔记,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近一年的学习总结应该是一个最好的了解人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档案,对于学校、系部、老师、用人单位了解学生都是再好不过的第一手资料。

6、定量保障

各教学团队根据就业方向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量保障机制。软件开发团队应该保障至少3个行业的真实企业项目、3-5万行实践代码量;网络工程与信息安全团队应该保障将标准的思科、H3C、红帽的顶级认证标准实验全部完成。以定量的方式保障学习完成后,直接胜任所在行业的工程师职位。

7、业界专家讲解职业规划与求职技巧

目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由行政和教辅人员授课,大部分专业不对口,不能现身说法,讲解没有说服力。各教学团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聘请一线技术专家来讲解职业规划与求职技巧。

8、传帮带式教育

老师将采用IT企业非常流行的传帮带式的培训方法,将目前的师生关系师徒化是指传授、传承,是指帮助、帮教,是指带领、带动。无数实践证明,传帮带是一种既简便、又有效的培养人才的方法。在微软、IBM、华为等公司,经常不定期地举行师徒午餐会。实际上,社会教育结构普遍采取这种方式,一方面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威严、正式的层级关系、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另外一方面良好的师徒关系是系部未来搭建自己就业推荐平台的一个关键资源,也容易形成良性互动。IT行业熟人推荐一直是这个行业获得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

(六)培养周期

各教学团队统一从大三第二学期末开始启动培养方案,推荐到大四第一学期末结束,大概7—8个月时间。各教学团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周期微调,原则上上下浮动不超过一个月。

(七)质量指标

原则上,各教学团队以协议的方式保障95%以上的就业率和3500/月以上的就业起薪(试用期结束)。考虑目前各个就业方向的市场现状,可以对各个方向的考核指标进行微调。对于超高质量就业的认定标准,可以由系部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各就业方向讨论制定,建议软件方向起薪超6000/月、网络方向起薪超5000/月。

(八)考评体系

系部联合教务处成立系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就业班的教学质量考评、学分置换政策制定、学生满意度调查、教学团队评价等考评工作。质量考评办法可以学习社会培训班的考评办法,以学生满意度和就业质量为主,原则上:简单、可操作、公开、公正。置换学分可以由各教学团队结合自己的特点提出办法,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通过。

四、管理制度

(一)学分置换制度。参加”IT卓越工程师学习的学生,不再进行大三第三学期的生产实习、大四第一学期的专业课程教育。生产实习、大四第一学期课程成绩通过学分置换的方式,由教学团队结合该团队就业方向的特点,通过灵活多变的考查手段确定最终成绩。系部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监督。

(二)“IT卓越工程师班归属灾害信息工程系管理。学生处与教务处在学生管理、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中给予必要的配合与支持。

(三)实行动态管理机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与质量,各个”IT卓越工程师班采取动态进退机制,对于那些违反就业班管理制度、考查不能通过的学生,退回传统教学班继续完成相应培养环节;对于那些达到就业班考核标准学生也可以补充进来。原则上,动态浮动范围上下不超过20%,另外,就业率的计算按照开班后的人数最高值进行计算,一方面防止教学团队在完不成考核指标情况下通过清退学生方式进行规避,另一方面也鼓励清退学生后吸收其它学生来保障总体培养规模。

(四)动态调整各教学团队的方向与规模。系部教学工作委员会在考核各教学团队的就业质量与团队工作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各教学团队的方向与规模。就业质量好、教学团队工作有成效的,可以适当扩大学生规模;相反,就业质量差、团队工作成效差的团队,可以缩减学生规模甚至停止该就业方向的试点培养。

(五)激励制度。为了适当的激励教学团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制度如下奖励制度。

对于能够顺利完成教学质量指标的教学团队,给予1万元奖励;

对于每名超高质量就业的学生,给予教学团队2000元奖励。

(六)教学条件保障。学院与系部共同协调给予各教学团队必要的条件保障。

固定的教学活动场地;

投影保障;

局域网环境保障;

上网账号的流量保障。

(七)教学团队工作职责

考查、联系、落实、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根据系教学工作委员会制定的学分置换意见,制定详细的学分置换实施细则;

与社会教育机构沟通、协商、谈判,落实合作协议;

与社会教育机构一起完成宣传工作;

与社会教育机构一起完成测试、面试、确定学生名单;

与社会教育机构一起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与系部签订质量承诺书;

核算培养成本;

五、学生选拔方法

计划在20107个教学班270名学生中,打破专业界限,进行就业班的遴选工作,计划招生人数为125人左右。具体方法为:

(一)系领导、教研室主任、辅导员、班主任、2010级任课教师,通过统一宣讲、专题宣讲、班会、课堂宣讲等各种方式,将整个教学改革的政策清晰、无误的传递到个人。

(二)各教学团队与自己引进的教育机构组成宣讲团,针对自己的目标招生对象推介自己的就业方向、培养方案、就业前景、保障条款等内容。

(三)各教学团队与引进的教育机构沟通协商,制定测试方案、测试试题,对目标招生对象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成绩,确定复试学生名单。

(四)复试以面试为主。各教学团队与自己引进的教育机构沟通协商,制定面试方法、充分与学生沟通,确定最终招生名单。

六、实施步骤

(一)学习、调研阶段(2012.10.1—2012.10.20

系部组织集体学习、讨论,并通过在校学生、毕业学生、用人单位、社会教育机构等调研走访。

(二)总体方案制订(2012.10.20—2012.10.25

明确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改革目标、试点范围及遴选流程、建设内容,明确管理流程框架及关键节点工作;出台就业班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

(三)信息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总体实施方案(2012.10.26—2012.11.5

(四)聘请相关专家对培养方案进行论证(2012.11.6—2012.11.10

(五)各教学团队制定相关政策与培养方案细化方案(2012.11.10—2012.11.30

(六)完善培养方案,细化培养方案(2012.12.1至学期末)

(七)启动就业班的宣传、准备等工作(学期末)

(八)宣传、测试、面试、落实各培养方向学生名单(2012.3——2012.6

(九)20137月正式开始实施。